漳浦康氏宗親與浮南橋

對於來自漳州府漳浦縣的康氏宗親而言,「浮南橋」是一個熟悉的名字,它是他們的祖籍地。而「浮南橋」自然不只是一座橋而已。它是一個地名,是一個行政區名。

會對「浮南橋」這個名詞產生好奇,是因為研究台灣康氏宗親來自中國大陸那些省分時發現。
在僅有的台灣「康氏宗譜」中,有很多來自漳州府漳浦浮南橋的宗親,他們在台灣開枝散葉,成為很大的支派,包括,成立很早的桃園康氏宗親會主體康會公派下、世居桃園縣大園鄉康文章公、宜蘭頭城康浪公、康太陽公、康榮輝公、康眼公、康罷察公、苗栗竹南的康老蘇公、康良公、苗栗通宵的康仕歐公、彰化社頭鄉清水村康自焰公、台北市的康都公等。

這十二個支派在台灣生衍綿密,人口茂盛,康會公自不在話下,頭城康浪公是頭城家古厝的開台祖,苗栗竹南的康老蘇公子孫中,著名的有曾任立法委員及竹南鎮長康世儒、康世明兄弟、彰化社頭鄉清水村康自焰公與桃園中福村康會公是台灣康氏三大村之二。這十二個支派的康氏宗親,在台灣康氏人口結構中所佔的比例應該是頗高的。

對於這十二個支派的宗親而言,他們記憶中的「浮南橋」應有些失真。「浮南橋」真正寫法是「佛潭橋」。佛潭位於漳浦縣東北部,佛潭港西岸,東臨臺灣海峽,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鎮。因芙蓉山下從前有一口清潭,映現山頂一塊狀如佛頭的天然岩石,稱佛潭,以至成為地名。

自唐至清朝,官方的文書、地方誌都稱為「佛潭橋」,群眾訛音為「浮南橋」,文字上則簡寫為佛潭,民國初年,開始將佛潭寫成佛曇,沿用至今。所以現在正式的橋名是「佛曇橋」,行政區是「佛曇鎮」。佛潭造橋應始自唐朝開漳聖王陳元光那個年代。

佛曇鎮岸頭村有「康厝」地名。據悉,康厝在明代時人文鼎盛,萬曆元年(1573年),康濟時中式舉人,官至湖州府同知,明清兩代共有科舉仕宦九人。後來,「康厝」的康姓逐漸式微,不斷外遷,至今佛曇幾乎已無康姓,只存「康厝」地名。

宜蘭頭城康浪公派下子孫康艷泉在日據時期曾前往尋根,當時已不復康姓行踪,令人不勝唏噓,真個是滄海桑田。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